第二階段:成長期。
這一階段大致是從1990年至1996年,其主要特征是MRP-II/ERP在中國的應用與推廣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從實踐上否定了以往的觀念,被人們稱為"三個三分之一休矣"的階段。
該階段唱主角的大多還是外國軟件。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的經濟體制已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產品市場形勢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對傳統的管理方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該階段的管理軟件雖仍然主要還是定位在MRP-II軟件的推廣與應用上,然而涉及的領域已突破了機械行業而擴展到航天航空、電子與家電、制藥、化工等行業。典型的企業有成都飛機制造工業公司、廣東科龍容聲冰箱廠、山西經緯紡織機械廠、上海機床廠、一汽-大眾汽車集團等。此外,象北京第一機床廠、沈陽機床廠、沈陽鼓風機廠等老牌的MRP-II用戶在啟動了國家"863"的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重點工程后,都先后獲得了可喜的收益。如北京第一機床廠的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以生產管理為核心,聯接了物資供應、生產、計劃、財務等各個職能部門,可以迅速根據市場變化調整計劃、平衡能力,效率提高了30多倍,為此于1995年11月獲得了美國制造工程師學會(SME)授予的"工業領先獎";廣東科龍容聲冰箱廠的MRP-II項目,經美國APICS(美國生產與庫存管理協會
American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Control Society Inc. 創建于1957年)的專家認定達到了A級應用水平,等等。總之,大多數的MRP-II用戶在應用系統之后都獲得了或多或少的收益,這是不容否定的事實。
之所以取得了這樣的成績,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如客戶機/服務器體系結構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推出和普及、軟件系統在UNIX小型機/工作站上以及微機平臺上的擴展和軟件開發趨勢的通用性和開放性都使得MRP-II的應用向更深更廣的范圍發展;二是由于中國企業已進入體制轉變和創新階段,積極地革新企業管理制度和方法,并采用新型的管理手段來增強企業的綜合實力;三是一些國外的軟件公司已完成了本地化的工作,其產品在開放性和通用性方面也作了許多改善,同時我國的財務制度和市場機制也逐漸向國際化靠攏,再有就是一些國內的公司對國外軟件經過二次開發和改裝后形成了國內版本的軟件并將其推向市場,使得中國的企業有了更廣的選擇范圍;四是人們在經過了一段學習和探索之后,在觀念上開始轉變,實踐上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此,業界有識之士高聲疾呼"三個三分之一休矣",進而對該階段MRP-II在中國的推廣和應用給予了肯定。
但不容忽視的是,雖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也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主要有:(1)企業在選擇和應用MRP-II時缺少整體的規劃;(2)應用范圍的廣度不夠,基本上是局限在制造業中;(3)管理的范圍和功能只限于企業的內部,尚未將供應鏈上的所有環節都納入到企業的管理范圍之內;(4)部分企業在上馬該項目時未對軟件的功能和供應商的售后技術支持作詳細和全面的考察,造成不必要的浪費。